接触了肺结核的病人我们该怎么办
接触肺结核患者后需采取隔离观察、筛查检测、环境消毒、药物预防及增强免疫力等措施。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后,即使未出现症状也应主动到医疗机构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这些检测能帮助发现早期感染,检测窗口期一般为接触后8-10周。同时需进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部是否有活动性病灶。医疗机构会根据暴露风险程度,建议每3-6个月重复筛查1次,持续监测1-2年。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建议缩短复查间隔。
若确诊为潜伏性结核感染,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通常持续3-9个月。居住环境需保持通风良好,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患者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10分钟,衣物被褥可在阳光下暴晒4-6小时。含氯消毒剂可用于擦拭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与患者共处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在密闭空间的共处时间。
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出现持续咳嗽、低热、盗汗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肺结核的潜伏期较长,接触后数月内都应保持警惕。医疗机构会对密切接触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接触后应优先安排筛查,这类人群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较高。预防性治疗可降低90%的发病风险,但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双肺结核和肺结核有区别吗
- 2 肺结核怎么办,肺结核症状
- 3 肺结核注意什么
- 4 怎么知道自己有肺结核
- 5 什么是肺结核
- 6 怎么确定肺结核
- 7 肺结核是怎么得的
- 8 肺结核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