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是什么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主要侵犯肝脏的DNA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属于中高流行区,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其核心抗原和表面抗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志物。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部分感染者免疫系统可清除病毒,但约5-10%成人及90%新生儿会发展为慢性感染。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存在肝损伤。
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不安全注射或输血、无保护性行为等。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血液或体液也可能造成传播。日常共餐、拥抱等接触不会传染。慢性乙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预防措施包括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医务人员等高风险人群需加强免疫。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纹身、穿耳洞等应选择正规机构。慢性感染者应戒酒、避免使用损肝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保持规律作息。出现黄疸、腹水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相关推荐
01:42
01:53
02:35
01:40
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