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什么是心内膜炎及诱因

61853次浏览

心内膜炎指的是包括细菌、真菌在内的病原体侵入心内膜后引发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发热情况,也会有食欲低下、胸闷、疲乏无力、呼吸困难等表现,到了后期,还可能出现皮肤栓塞的情况。而该疾病的诱因主要是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侵入,以及机体防御能力较弱等等。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器官功能都会逐渐衰退,所以很容易出现疲乏无力、关节疼痛的情况。而部分老年人,可能长期有发热、盗汗等问题,结果去医院检查后,就发现患上了心内膜炎。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病,那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心内膜炎及诱因。
  一、什么是心内膜炎
  1.基础病理

  心内膜炎是一种因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心内膜之后,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的疾病。而该疾病主要侵犯部位就包括心脏内膜、瓣膜和腱索等等。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侵犯到全身,造成全身感染。
  2.症状表现
  因该疾病是炎症感染性疾病,所以患者会有一个发热的过程,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是长期低烧,有的可能是无规则性的发热。此外,还会伴随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的表现。而病情进一步发展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也会慢慢加重。到了疾病后期,还可能会引起栓塞,比如皮肤上出现一些紫红色的小结节,而临床上将此称之为奥斯勒结节。
  二、心内膜炎的诱因有哪些
  1.病原体侵入

  当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就会引发包括败血症、脓毒血症等问题出现。而这些并发症都可能会加重病原体感染,从而对心内膜造成进一步侵袭,最终就可能诱发心内膜炎发生。
  2.细菌真菌感染
  心内膜炎的发生,是因病原体侵入所致,而病原体包括毒性较强的化脓链球菌,或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病菌在患者局部引起化脓性感染后,一旦机体抵抗力变差,就会对心内膜造成伤害,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机体防御能力弱
  当患者体内防御机制变差时,就很容易出现心内膜炎的情况。例如患有肿瘤的人,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如果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就易诱发心内膜炎发生。另外,这类患者也更容易感染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病原的繁殖能力也会高于体质高的人。

相关推荐

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
心内膜炎早期和晚期症状会有所不同,当心内膜炎还处在发病早期时,常会有发烧、疲乏无力、盗汗、关节疼痛、皮肤苍白等不适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进入晚期时,会有心力衰竭、心音低钝、奔马律等症状。
心内膜炎是怎么得的
心内膜炎的发病可能是由于病原体侵入血液所致,也有可能是心内膜本身就存在着异常,心内膜异常会导致微生物在瓣膜上寄居和繁殖,从而引发疾病。如果身体素质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细菌微生物的感染,进而引发心内膜炎,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继发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发烧怎么办
心内膜炎伴随着发烧症状时,首先要积极控制心内膜炎,可以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缓解病情;必要时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控制心内膜炎,促使体温下降。如果体温超过38.5度,可以服用退烧药;没有超过38.5度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并注意多喝水。
心内膜炎能治好吗
心内膜炎能否治好取决于感染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随有包括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贫血等疾病,还有患者总体的健康水平有关。但是一般80%-90%的心内膜炎,只要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应用抗生素,都是可以治好的,预后的效果也比较好,不会影响患者之后正常的工作生活。
心内膜炎可以治愈吗
心内膜炎是微生物直接入侵了心脏内膜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常见的表现症状是乏力,体温升高,皮肤苍白以及食欲差,不同的情况选择的治疗方式也不同,但是大部分的治疗效果都不是特别的好。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手术治疗两方面。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形成病内膜,或者临近了大动脉内膜,并伴有赘生物的形成的炎症性反应,感染心内膜炎的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治疗心内膜是最重要的措施。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疗程要足够长,力求治愈。一般为4~6周,对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还需要培养访问阴性者,可凭经验按照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2周,同时做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除外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引起的感染,若无效,改用其他杀菌药,如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感染心内膜炎复发时应再治疗,治疗过程适当延长。以下种情况也考虑手术治疗:一、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三、并发细菌性动脉破裂,或者四支大动脉栓塞。四、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该加强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
语音时长 01:32

2020-02-13

49967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