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

59775次浏览

心内膜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心脏杂音、乏力、皮肤瘀点、栓塞表现等。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心脏瓣膜病变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贫血、脾大等体征,需通过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

1、发热

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不规则热或持续低热,体温可超过38摄氏度。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因病原体释放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发热可能伴随寒战、盗汗,需与普通感染鉴别。若发热持续超过一周且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需警惕心内膜炎可能。

2、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多由瓣膜赘生物形成或原有瓣膜病变加重所致,听诊可闻及新发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赘生物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产生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赘生物位置、大小及瓣膜损伤程度,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3、乏力

乏力与感染消耗、贫血、心功能减退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心内膜炎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心脏泵血功能受损,组织供氧不足引发乏力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消耗表现。

4、皮肤瘀点

皮肤瘀点多见于结膜、口腔黏膜或四肢远端,直径1-2毫米,压之不褪色。微栓塞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是主要机制。奥斯勒结节、詹韦斑等特征性皮损对诊断有提示意义,但出现概率较低。

5、栓塞表现

栓塞表现因赘生物脱落引起,可累及脑、肺、肾等器官。脑栓塞可能导致偏瘫、失语;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咯血;肾栓塞引发腰痛、血尿。栓塞事件可能是心内膜炎的首发症状,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心内膜炎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栓塞风险。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如鸡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注意口腔卫生,每日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完成全程治疗。出现新发头痛、胸痛或肢体活动障碍时需立即就医。

相关推荐

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治
细菌性心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护理、中医调理、心脏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口腔感染、静脉注射药物等因素引起。1、抗生素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
心内膜炎要做哪些检查进行确诊
心内膜炎确诊通常需进行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炎症指标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心内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1、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
心内膜炎如何诊断
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微生物学证据,确诊需结合改良杜克标准。心内膜炎可能由感染性心内膜炎、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等症状。1、临床症状评估发热是心内膜炎最...
什么是亚急性内膜炎和急性心内膜炎
有心脏病病史,心内膜受到致病菌入侵,就会出现亚急性心内膜炎,伴随发烧、无力、盗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发病前并没有心脏病史,但有感染性疾病,当病菌入侵心内膜时会诱发急性心内膜炎,伴随高烧、多汗、心衰、肺水肿等症状。
急性心内膜炎症状有哪些
急性心内膜炎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发热、进行性贫血、全身疼痛、栓塞等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手术治疗两方面。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形成病内膜,或者临近了大动脉内膜,并伴有赘生物的形成的炎症性反应,感染心内膜炎的治疗。抗生素的应用治疗心内膜是最重要的措施。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疗程要足够长,力求治愈。一般为4~6周,对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还需要培养访问阴性者,可凭经验按照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2周,同时做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除外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引起的感染,若无效,改用其他杀菌药,如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感染心内膜炎复发时应再治疗,治疗过程适当延长。以下种情况也考虑手术治疗:一、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内科治疗不能控制。三、并发细菌性动脉破裂,或者四支大动脉栓塞。四、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感染性内膜炎,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时,手术应该加强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控制下尽早进行。
语音时长 01:32

2020-02-13

49967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