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医源性感染和皮肤黏膜破损感染五种。
1、母婴垂直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是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导致宫内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等。孕妇若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尿路感染或生殖道感染等情况,可能增加胎儿感染风险。这类感染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表现为呼吸窘迫、体温不稳定等。
2、产时感染
产时感染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当胎儿通过产道时接触母体分泌物中的病原体所致。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因素会增加感染概率。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单纯疱疹病毒等。这类感染多在出生后48-72小时出现症状,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嗜睡等。
3、产后感染
产后感染指新生儿出生后通过环境或护理人员接触获得的感染。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这类感染多在出生3天后出现症状,可能表现为皮肤脓疱疹、脐部红肿等。
4、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与医疗操作相关,如气管插管、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皮肤黏膜屏障所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多见,病原体多为医院获得性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等。这类感染通常在使用医疗器械后数日内发生。
5、皮肤黏膜破损感染
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轻微擦伤或尿布疹都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脐部残端是常见感染门户,不当护理易引发脐炎进而发展为败血症。其他如胎脂去除过度、包皮环切术后伤口等也是潜在感染途径。这类感染多表现为局部炎症扩散至全身。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需从孕期开始,孕妇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护理需保持环境清洁,接触婴儿前洗手,脐部护理使用75%酒精消毒;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侵入性操作;发现皮肤破损及时处理。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喂养困难、体温异常、皮肤黄疸等表现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