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怎么处理
食物中毒可通过催吐、补液、禁食、药物治疗、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污染、毒素摄入、化学物质、寄生虫感染、病毒污染等原因引起。
1、催吐
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时,可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但意识不清或误服腐蚀性物质者禁止催吐,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催吐后需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补液
腹泻呕吐会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液体,分4-6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儿童可选用专用补液饮料,家长需观察尿量判断补水是否充足。
3、禁食
急性期应暂停进食4-6小时,减轻胃肠负担。症状缓解后从米汤、藕粉等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低纤维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家长需注意婴幼儿禁食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4、药物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盐酸小檗碱片抑制细菌生长,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病毒性感染无须使用抗生素。
5、就医治疗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进行洗胃、静脉补液等处理,严重者需住院观察。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便于检测病原体,群体中毒事件需上报疾控部门。
食物中毒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3天。注意餐具消毒和食材新鲜度,海鲜类食物须彻底加热。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定期检查冰箱温度是否低于4摄氏度,剩余饭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瓜果蔬菜充分清洗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