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倒牙通常是指牙齿排列不齐或咬合异常,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乳牙早失、颌骨发育异常、龋齿或牙周病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父母存在牙齿排列不齐或颌骨发育异常时,子女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遗传因素导致的倒牙通常表现为家族性特征,如反颌、开颌等。这类情况需通过正畸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干预可佩戴功能性矫治器,成年后可能需要固定矫治或正颌手术。
2、不良口腔习惯
长期吮指、咬唇、口呼吸等习惯会改变牙齿受力方向,导致牙弓狭窄或前牙突出。儿童期持续用奶瓶喂养超过3岁也可能引发。破除习惯需行为干预,配合舌挡、唇挡等矫治装置,同时进行肌功能训练。
3、乳牙早失
乳牙因龋坏或外伤过早脱落时,邻牙会向缺隙倾斜,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常见于第一乳磨牙早失引发六龄齿前移。需使用间隙保持器维持缺牙位置,直至恒牙萌出。
4、颌骨发育异常
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骨过度生长会造成骨性反颌,表现为地包天。可能与垂体功能异常、外伤或营养不良有关。青春期前可用上颌前牵矫治器促进上颌发育,成年后需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
5、龋病与牙周病
严重龋坏导致牙齿大面积缺损时,邻牙会倾斜移位。牙周炎造成牙齿松动后,咬合力会使牙齿位置改变。需先控制感染,龋齿采用复合树脂填充,牙周病需龈下刮治,稳定后再通过正畸排齐牙齿。
日常应注意培养正确的吞咽和呼吸方式,避免单侧咀嚼,儿童换牙期定期口腔检查。均衡摄入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于颌骨发育,牙齿拥挤者可适量食用耐嚼食物刺激颌骨生长。出现牙齿排列异常建议尽早就诊,12-14岁是固定矫治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