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原因及症状
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遗传因素及慢性炎症等,常见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肢体麻木无力、突发呼吸困难及意识障碍等。
1、血管内皮损伤
外伤、手术或高血压等因素导致血管内膜破损时,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聚集。长期吸烟或高血糖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这类血栓多伴随局部刺痛感,可能形成静脉曲张或动脉硬化斑块。
2、血流缓慢
久坐卧床、心力衰竭或静脉受压时,血流速度下降使凝血因子易堆积。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单侧小腿胀痛、站立加重,皮肤可能出现青紫色改变。长途飞行后发生的经济舱综合征属于典型例子。
3、血液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妊娠或口服避孕药会提高凝血因子浓度。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也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这类血栓往往突发且范围大,可能引发肺栓塞时出现咯血、胸痛等症状。
4、遗传因素
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因子V莱顿突变等遗传缺陷会造成先天性易栓症。患者可能在青年期就反复发生血栓,常见于不典型部位如肠系膜静脉或颅内静脉窦。
5、慢性炎症
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持续炎症状态会释放促凝物质。这类血栓多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关节肿胀或腹泻,血液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预防血栓需保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长途旅行时穿着医用弹力袜,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限制高脂高盐食物。出现单侧肢体肿胀或不明原因胸痛时需立即就医,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