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脾虚气湿吃什么调养

58530次浏览

脾虚气湿可适量吃山药、薏苡仁、茯苓、白扁豆、莲子等食物,也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四君子丸、归脾丸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具体症状进行调理。

一、食物

1、山药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脾虚气湿者适量食用可改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新鲜山药可蒸煮或炖汤,干品常入药膳配伍使用。需注意山药淀粉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摄入量。

2、薏苡仁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能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肢体困重、水肿腹胀。可单独煮粥或与红豆搭配食用。因其性偏寒凉,孕妇及体质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3、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对脾虚湿困导致的腹泻、心悸失眠有改善效果。多与白术、党参等配伍煎汤,或研磨成粉加入米粥。肾虚多尿者慎用。

4、白扁豆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适合夏季脾虚湿重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建议煮熟后食用,生品含有毒素须充分加热。腹胀严重者不宜过量食用。

5、莲子

莲子甘涩性平,可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对脾虚久泻、夜尿频多者有益。去芯莲子可搭配银耳炖煮,或与芡实同用以增强健脾效果。便秘患者应减少食用量。

二、药物

1、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茯苓、白术等组成,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兼湿气内停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

2、香砂六君丸

香砂六君丸含木香、砂仁、党参等成分,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功效。主治脾虚气滞引起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需饭前服用,消化道溃疡活动期禁用。

3、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以黄芪、党参、白术为主药,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针对脾虚湿阻导致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有效。阴虚内热及实证发热者忌用。

4、四君子丸

四君子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等四味药组成,是健脾益气的基础方剂。适合单纯脾虚气弱引起的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服药期间出现腹胀可配伍陈皮煎汤送服。

5、归脾丸

归脾丸含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等,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兼湿气内蕴的失眠健忘、体倦乏力。糖尿病患者应选用无糖型制剂。

脾虚气湿者日常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及过度食用生冷甜腻食物。建议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材,如小米、南瓜、鲫鱼等,烹调以蒸煮炖为主。适量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脾气运化。长期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明显消瘦、水肿时,应及时到中医内科就诊,通过舌脉诊断后制定个体化调理方案。夜间可用艾叶泡脚促进气血运行,但皮肤破损或静脉曲张者慎用。

相关推荐

脾虚怎么引起的
脾虚可能由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外感湿邪等因素引起。脾虚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等症状。
脾虚便溏怎么调理
脾虚便溏可通过饮食调节、中药调理、穴位按摩、适度运动、情绪管理等方式改善。脾虚便溏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振、肢体倦怠等症状。
脾虚艾灸那里效果最好
脾虚患者艾灸效果较好的穴位主要有足三里、中脘、脾俞、关元、三阴交等。艾灸这些穴位有助于健脾益气、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
03:02
宝宝舌苔厚白怎么去掉
舌苔厚白可能会伴随口臭、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常与与消化功能不佳有关,有此症状的患者,应注意饮食要清淡,可以帮助消化功能的恢复,还可以遵医嘱服用薏芽健脾凝胶进行调理脾胃,该药是儿童专用的健脾产品,具有化湿消滞的功效,可以从根源上改善宝宝舌苔白厚的症状。此外,平时要养成刷舌头的习惯,可以加快舌苔代谢。
03:25
脾虚的患者吃什么水果好
脾虚的患者可吃健脾的水果,例如橙子,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的功效。柠檬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的功效。苹果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木瓜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山楂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草莓有润肺、健脾胃、补血益气功效,对于老人孩子和体虚者而言,是滋补的佳品。脾虚是中医里非常常见的病症之一,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会引起脾虚。此外,饮食不节,不规律也可以引起脾虚。脾虚发生后常会引起腹胀、中气下陷、贫血等各种症状。脾虚的患者大都表现为面色萎黄无华,感觉疲倦乏力。
03:06
小儿健脾胃的药有哪些
可以给一些像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炒稻芽这一类的药物,健胃、消食导滞的药物。另外还可以用一些保和丸等进行治疗。儿童出现脾胃虚弱的时候,对食物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人体吸收营养物质不足,就会导致一些生长发育的迟缓。如身高偏低、囟门关闭时间延迟、大便不成形、口气臭秽、舌苔又白又厚等,都是属于儿童脾胃虚弱的情况。出现了脾胃虚弱,日常生活中给儿童多吃一些清淡的、容易消化的五谷杂粮。另外可以对儿童进行按摩治疗,包括穴位的按摩,像足三里的按摩,另外像捏脊疗法。
1岁宝宝脾虚如何调理
1岁宝宝脾虚可以在饮食上尽量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比如莲子、山楂、山药、核桃、龙眼、红枣、白果等,坚持服用会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一次性避免过多进食适当即可,否则也会引发不良反应。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中医理疗进行改善,比如推拿、按摩、针灸等都会起到很好的疗效。但是在按摩时一定要注意力度不要过大,以免造成宝宝疼痛。必要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健脾益气的药物一起治疗。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孩子着凉,要随着季节变化适时的增减衣物。
语音时长 01:17

2021-06-07

84632次收听

脾虚什么来调理
脾虚的调理需辨证施治,比如用中药或者是食疗方式调理身体。一、腹泻主要表现为满腹疼痛绵绵,得温痛减,遇冷更甚,或兼呕吐不能食,治宜温中散寒。一般用附子粳米汤,或大建中汤。二、泄泻。由于暴注水泻,短时间内导致脾阳大虚,更多见于慢性腹泻,病程日久,饮食不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腹痛隐隐,得温则舒,这种一般养胃津,温胃治疗。三、痢疾。久痢不愈,因寒积久日肠中,腹痛隐痛。下痢稀薄而带有年度,遇寒易发,治疗以温中散寒,消食导滞。四、痰饮。由于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行水。则水饮内停心下,胃中振水有声,脘腹喜温、喜按,这种一般用温脾化饮,一般可以考虑服用苓桂术甘汤。五、水肿,水肿以腰以下为主,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治疗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方用实脾饮来治疗。饮食方面的调理,主要可以考虑服用山药菟丝子粥,一般以山药30克、菟丝子10克、粳米100克。菟丝子捣碎、煎水起汁,山药研成粉末,与粳米共煮粥,粥熟加白糖,这样可以起到补肾益精,山药可以起到补脾肾的作用。
语音时长 02:23

2020-01-14

64902次收听

02:52
脾肾阳虚怎么办
脾肾阳虚可以用补骨脂、四神丸,四神丸含有补骨脂、肉豆蔻,可服用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多用韭菜、韭菜籽、羊肉、鹿肉、干姜等食物,要忌食生冷,寒凉伤胃,寒凉伤脾阳等进行调理。脾肾阳虚可以用药物来调整,如经典治疗五更泄泻、脾肾阳虚的药物,如补骨脂、四神丸,四神丸含有补骨脂、肉豆蔻温补肾阳脾肾的这种药。脾肾阳虚多见于慢病久病,或者长期的腹泻。症状见于,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然后腰酸怕冷。
面色发黄怎么治疗
面色发黄可通过进食补气养血的食物、阿胶或阿胶口服液等调理。面色发黄大部分与气血不足或者脾气不足有关。气血充足会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所以面色萎黄,可以补气。一、进食补气养血食物,比方桂圆、龙眼、猪肝血、猪血;二、服用阿胶或者阿胶口服液;三、面色萎黄时,补气养血做造铁原料补充,如血豆腐、猪肝等,还有就是菠菜。
语音时长 01:21

2019-12-18

60353次收听

小儿脾虚的症状
小儿脾虚的症状表现是比较多的,首先就是不爱吃饭,胃口特别不好,再就是个头比同龄的人要瘦小,还有可能会便秘或者是腹泻。除此之外,脾虚的小孩子精神状况也比较差,不太爱动。
脾虚饮食禁忌
脾虚患者要少吃寒凉生冷食物,不能吃一些辛辣煎烤食物,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情绪激动,要吃一些健脾益气食物,如黄芪、党参,可以放在粥中或熬制成药膳粥,能达到健脾的目的,在饮食方面调理很重要,但生活以及情绪方面调理也尤其重要,以防对脾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脾虚患者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餐后饱胀不适及大便溏薄,甚至舌苔胖、舌苔厚。脾胃最怕寒凉,以防对脾气虚造成影响,辛辣煎烤食物会导致脾胃的功能逐渐衰弱。脾气虚更要注意情绪的调节,脾虚受肝气影响,如果肝气越旺,脾气就越虚,脾的运化功能会逐渐减弱。还要注意生活的调理,包括睡眠,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的人,睡眠肯定不好,而睡眠不好时,脾胃功能会更弱。
语音时长 01:44

2019-07-12

71879次收听

脾虚肥胖怎么办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肥胖类型,就盲目的减肥,结果显而易见,其实有的人属于脾虚肥胖,那么需要在饮食上面多加注意;其次应该改掉自己的不好生活习惯,还应该适当做出调整;最后坚持合适的运动也是缓解脾虚肥胖的重要方式。
女性脾胃虚弱的症状有哪些
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胃虚寒等中医症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指脾气不足,失于健运所表现的证候,病程较长。比如泄泻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没有臭味,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食后易泻,吃多了也会出现腹胀,大便多,食欲不振,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四肢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等。
语音时长 01:26

2018-04-11

56322次收听

03:35
脾虚怎么办
对于脾虚的患者,日常生活中第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思虑过度会耗伤脾气。第二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三餐准时,饭中注意细嚼慢咽、饭后适当休息,不做剧烈运动。第三平时注意腹部保暖、适当锻炼身体帮助脾胃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