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梗阻的护理
术后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调整饮食、适当活动、药物辅助、监测症状等方式护理。术后肠梗阻通常由手术创伤、麻醉影响、炎症反应、肠粘连、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术后肠梗阻护理的关键措施,通过插入胃管持续吸引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胃肠减压有助于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促进肠蠕动恢复。护理时需保持胃管通畅,定期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胃肠减压期间患者需禁食,避免加重肠道负担。胃肠减压一般需持续至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
2、调整饮食
术后肠梗阻患者需严格遵循饮食过渡原则,从禁食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初期可少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无不适后可尝试米汤、藕粉等流质。随着症状改善,可逐渐添加稀粥、烂面条等半流质食物。饮食应避免产气、高纤维、高脂肪食物,如豆类、牛奶、粗粮等。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多,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3、适当活动
术后早期床上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肠梗阻,患者可在耐受情况下进行翻身、抬腿等被动活动。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起、短距离行走等。适当活动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形成。活动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切口疼痛或裂开。卧床期间可配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轻柔按压促进排气。
4、药物辅助
医生可能会开具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等,帮助恢复肠道功能。对于炎症引起的肠梗阻,可能需要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等镇痛药。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静脉补液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5、监测症状
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警惕感染或休克发生。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注意尿量和胃管引流量。观察肛门排气排便情况,评估肠道功能恢复进度。如出现持续腹痛加剧、高热、呕血等异常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定期复查腹部X线或CT了解肠梗阻改善情况。
术后肠梗阻患者护理期间需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家属应协助记录症状变化和出入量,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恢复期继续遵循清淡易消化饮食原则,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和散步等活动,促进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定期复诊评估恢复情况,如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反复应及时就医。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发生。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肠梗阻肠梗阻什么症状
- 2 什么是肠梗阻
- 3 肠梗阻有什么反应
- 4 肠梗阻是怎么引起的
- 5 肠梗阻是如何造成的
- 6 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 7 什么是肠梗阻导致肠梗阻的原因有
- 8 肠梗阻是怎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