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别艾滋病鹅口疮
艾滋病鹅口疮与普通鹅口疮可通过口腔病变特征、伴随症状及免疫状态区分。艾滋病鹅口疮通常表现为广泛白色斑块、反复发作且伴随全身症状,普通鹅口疮多局限且易治愈。
艾滋病鹅口疮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引发,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形成厚重乳酪样斑块,可覆盖整个口腔黏膜甚至蔓延至食管,伴有吞咽疼痛、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常规抗真菌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普通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或免疫力暂时低下者,病灶多局限于舌面或颊黏膜,呈散在白色伪膜,擦拭后露出充血基底,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药物后1-2周可消退。
艾滋病患者因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易发生鹅口疮,常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如卡波西肉瘤、肺结核等。普通鹅口疮患者免疫状态通常正常,可能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糖尿病等诱发。艾滋病鹅口疮需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诊,治疗需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和氟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物。普通鹅口疮通过口腔分泌物镜检即可诊断,局部涂抹克霉唑口腔贴片或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溶液多可治愈。
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预防鹅口疮复发,建议每日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牙齿和舌面,避免含糖量高的食物。艾滋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HIV筛查,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病毒载量。普通鹅口疮患者应注意消毒奶瓶、安抚奶嘴等婴幼儿用品,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水平。若口腔白斑持续不愈或伴有不明原因消瘦、长期低热,应及时到感染科或皮肤性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