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是如何治疗胃肠道肿瘤的
胃镜治疗胃肠道肿瘤主要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等方式实现。胃镜治疗适用于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直径小于2厘米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过胃镜向病灶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隆起,再用圈套器电切切除病变组织。该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肿瘤治愈率较高,术后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早期癌变,可完整切除直径超过2厘米的病灶。通过黏膜下注射形成安全垫后,用特殊电刀沿病灶边缘逐步剥离。该技术能获得完整病理标本,但操作时间较长,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术后需要禁食观察。
3、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主要针对来源于黏膜下层的间质瘤等病变。通过双通道胃镜建立操作空间,完整剥离肿瘤并缝合创面。该技术能保留器官完整性,但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术后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预防并发症。
4、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表浅小病灶的姑息性治疗,通过氩气电离产生高温破坏肿瘤组织。该技术操作简便,可控制治疗深度,但对较大病灶效果有限,可能需要重复治疗。治疗后可能产生黏膜水肿,需短期流质饮食。
5、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治疗需先静脉注射光敏剂如血卟啉注射液,再通过胃镜激光照射激活药物杀伤肿瘤细胞。该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和胃癌有较好效果,但治疗后需避光防护,可能出现胸骨后疼痛等反应,需配合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等黏膜保护剂。
胃镜治疗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术后24-48小时禁食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创面愈合情况,配合病理检查确认切除完整性。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控制腌制食品摄入,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