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肠瘘患者治疗过程中导致发热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6-0756873次浏览

肠瘘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以下5类严重并发症,需要我们去积极面对并解决。

这些并发症包括:严重感染,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严重营养不良及多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其中严重感染经常是我们肠瘘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肠瘘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的常见原因,即常见的感染原因,感染源。

“不要简单地认为患者发热是感冒所致,要积极地寻找感染源”,患者突然发热,首先要想到是否存在腹腔感染。因为肠瘘本身就是以腹腔感染开始的。经过积极的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随着感染源的充分控制,患者的体温会有明显好转。但当患者又出现高热时,要考虑到是否引流不畅导致发热,要检查双套管是否在位,是否冲洗、引流通畅。

还应考虑到是否存在淤胆、胆囊炎。因为肠瘘患者常常长时间经肠外营养支持,常常会引起胆囊增大,淤胆明显及急性胆囊炎发生。

除外了常见的腹腔感染后,应该把目光放到肺部感染的可能上。肠瘘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肺部感染也常常是高热的原因。进行肺部听诊,行胸片、肺部CT检查,痰培养检查,往往可明确肺部情况。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患者因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往往下置深静脉导管,如锁骨下深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PICC等。患者长期肠外营养,易发生肠道粘膜屏障破坏,发生菌群易位。另外,随着深静脉导管放置时间的延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泌尿系感染。长期放置导尿管的患者,应想到由泌尿系感染所致的发热。膀胱炎常有尿频、尿急及尿痛。急性肾盂肾炎还常伴有腰背部疼痛。尿常规检查及尿液培养有助于诊断。

以上因素均已除外的话,还要检查一下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处的情况,除外周围静脉炎的可能。若发生周围静脉炎,可见留置针处局部红肿、发热,及延静脉走行的一条红线。

不常见的原因还有腮腺炎、鼻窦炎及附睾炎等等。

肠瘘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常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发热症状说明患者存在感染,而能够明确感染源,明确感染部位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以上是常见的一些引起肠瘘患者发热的原因。当这些因素都排除之后,再用感冒来解释发热原因也不迟。

相关推荐

乙状结肠瘤手术后肠瘘怎么办
乙状结肠瘤手术后很可能出现肠瘘这种严重的并发症。怀疑肠瘘的患者应明确诊断,确诊之后根据肠瘘的原因、数量、部位、类型等情况的不同,选择营养支持治疗、使用生长抑素、控制感染以及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肠瘘有什么症状
肠瘘的症状是非常多的,比如感染、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会觉得食物、气体,严重的还有肠液跟胆汁排出来,肛口糜烂肿胀等,建议发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就需要及早的去医院做检查,确诊以后需要配合医生用药,这样可以让身体早日康复起来。
肠瘘严重吗
肠瘘本身可以经历四个阶段。第一,炎症期。主要发生在创伤或者手术后的一周以内,由于肠内容物经过肠壁缺损的漏出,对瘘口周围产生刺激,引起局部腹膜炎症的反应。第二,局限性脓肿期,多发生于肠瘘发病后的7到10天,主要是急性肠瘘引起的腹膜炎症反应,腹腔内纤维素的渗出,大网膜包裹,肠瘘周围器官的黏连等等,而形成局限性的脓肿。第三,瘘管形成期,在脓肿没有人为的引流情况下,可以发生破溃。然后破溃之后脓腔可以通向体表或者周围器官,从肠壁的瘘口到腹壁或者是其他器官瘘口处形成异常的通道,然后经过此通道流出。第四,瘘管闭合期。随着全身情况的改善和有效的治疗,瘘管内容物引流通畅,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逐渐的消退,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瘘管可能最终被肉芽组织填充而愈合。肠瘘出现以后,除了原有的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外,肠瘘本身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不良,消化酶的腐蚀作用,感染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等。根据瘘口的位置、大小、流量以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瘘口小,位置低,流量少的肠瘘引起的全身病理改变比较小,对于高位、高流量的瘘,则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比较明显,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语音时长 02:18

2018-11-29

58066次收听

肠瘘怎么治
肠瘘的治疗一般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控制感染。第二,瘘口的处理。第三,营养支持。第四,手术治疗。第五,防治并发症。控制感染,在瘘的早期如果引流不畅,进行剖腹探查的时候,应该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要做多处引流,或者扩大瘘口以利于引流。术后要长期的持续用负压引流;对于瘘口的处理通常早期也是应用双套管做持续的负压引流,尽量将漏出的肠液也流到体外,大约经过1到4周的引流后可以形成完整的瘘管,肠液就不再溢出到瘘管以外的腹腔内,通常形成管状瘘之后,一般在3到6周就可以自愈;营养支持,要贯穿在整个肠瘘的治疗过程中,早期的应用全胃肠道外的营养,慢慢的过渡到通过鼻胃管、空肠造瘘管,然后进行肠内的营养,最后慢慢的恢复过渡到口服营养饮食;手术治疗要根据手术的指征、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不同的肠瘘要进行不同的选择,要进行术前的正确评估;最后就是防治并发症,肠瘘通常伴有严重的腹腔感染时,通常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或者是多器官功能障碍,可以诱发感染性休克,胃肠道的大出血,黄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所以要加强监护,要及时的对症处理。
语音时长 02:08

2018-11-29

57071次收听

肠瘘手术后注意事项
肠瘘患者手术后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维持体液的平衡,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第二,要控制感染,要加强负压引流和盥洗的护理,对于负压的大小,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袋的定期更换,灌洗液的量以及速度,盥洗后引流出来的引流液的量以及性质,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及时的处理。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不定期的根据细菌药敏培养,选择合理的抗生素。第三,营养支持。一般是行全胃肠外营养,应注意输液的速度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避免导管性感染。第四,瘘管周围皮肤的护理,要保持充分有效的腹腔引流,减少肠液的露出,是预防皮肤损伤的关键。要保持引流通畅,定期观察负压吸引是否通畅,及时处理引流管堵塞。对于瘘口的护理要及时发现并吸净漏出的肠液,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局部清洁后涂抹复方氧化锌软膏等进行保护。第五,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要定期复查改善功能,对肝肾功能有障碍的,及时进行药物的处理和纠正。要严密的观察胃肠道或者是瘘口有没有出血,及早的应用止血药物,或者甚至有时候需要进行再次手术的准备,再就是要鼓励患者早期的床上活动或者是下床的活动,预防粘连性的肠梗阻。
语音时长 02:16

2018-11-29

58327次收听

肠瘘手术后多久能好
肠瘘主要发生在腹部的手术后,是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的病因是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通常肠瘘一般有以下四个病理改变分期,典型的肠瘘的发生发展一般经过这四个阶段,相继出现以下的病理改变。一、腹膜炎期,主要发生在创伤或者是手术后的一周以内,由于肠内容物经过腹肠壁缺损处漏出,对瘘口周围产生刺激,引起腹膜炎症反应。二,局限性脓肿,多发生在肠瘘发病后的7到10天。由于急性肠瘘引起腹腔炎症反应,腹腔内纤维素渗出,大网膜的包裹而形成的局限性脓肿。三,瘘管形成期。上述脓肿在没有人为的引流情况下,可能发生破溃,然后使脓腔通向体表或者是周围的器官,从肠壁篓口至腹壁或其他的器官篓口处,形成固定的异常通路,而经过此通道流出。第四,瘘管闭合期。随着全身情况的改善和有效的治疗,肉管内容物引流通畅,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消退,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瘘管最后被肉芽组织充填,并形成纤维瘢痕而愈合。肠篓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消化道术后并发症。鉴于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所以究竟多长时间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或者是肠瘘可以治愈,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决定,一般病程都比较长,往往会超过几个月的时间。
语音时长 02:04

2018-11-29

50245次收听

肠瘘和肠穿孔区别
肠瘘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的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肠瘘可以分为内篓和外篓两类。而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肠篓和肠穿孔的区别也在于肠瘘发病原因,常见原因有手术、创伤、腹腔感染、恶性肿瘤、放射线损伤、化疗以及肠道炎症与感染性疾病等方面。肠瘘的发生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分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经历腹膜炎症期、局限性脓肿期、瘘管形成期、瘘管闭合期而引起的一些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不良,消化酶的局部的腐蚀作用,腹腔感染,通常这些可以按照内科的或者药物的保守治疗,有时候可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一部分的肠篓也是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而肠穿孔通常发生在消化道溃疡、炎症性的肠道病、肠道憩室、肠道的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绞窄性的肠梗阻或者自发性外伤性的肠穿孔,通常发病比较急,发病比较重,一般是需要外科的急诊手术才能够解决。
语音时长 02:22

2018-11-29

55481次收听

肠瘘该怎么进行治疗
肠瘘是一个“长程”的疾病,需要打“持久战”。大多数肠瘘的治疗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有少部分肠瘘患者,如十二指肠瘘、空肠瘘、胃瘘等,两周至四周左右也有治愈的。
双套管治疗肠瘘的利与弊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由外院转来的肠瘘患者,肠瘘处盖着厚厚的敷料,肠瘘局部红肿、溃烂,惨不忍睹。我们处理的第一步常常是去掉所有敷料,拔除原乳胶腹腔引流管,更换为双套管,患者肠瘘局部皮肤、创面的症状很快就得到明显改善。
什么是双套管
双套管引流技术的出现,协同当时营养支持技术的发展,使得肠瘘治疗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肠瘘、腹腔感染疾病的病死率也由之前的50-60%降至目前不足20%,肠瘘术后再瘘率也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