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的术后处理
颅内血肿术后处理主要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颅内压、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措施。术后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减少并发症。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24-48小时内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重点关注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每小时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使用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心律变化,警惕脑心综合征发生。对于开颅手术患者,需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及脑脊液漏体征。
2、颅内压管理
常规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或呋塞米注射液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保持床头抬高30度体位,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30-35mmHg范围。对于顽固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考虑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如苯巴比妥钠注射液进行脑保护治疗。监测血清电解质防止脱水过度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3、感染预防
术后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三代头孢菌素。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切口护理,观察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对于脑室外引流患者,每日更换引流袋并监测脑脊液性状。监测体温变化,出现发热时及时进行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
4、营养支持
术后24小时后开始肠内营养,首选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需留置鼻胃管,采用持续泵入方式给予营养液。定期监测血清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逐步过渡到经口饮食时,应从糊状食物开始训练吞咽功能。
5、康复训练
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床边康复,包括肢体被动活动及体位摆放。针对偏瘫患者使用电动起立床进行站立训练,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言语治疗师介入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构音障碍训练。出院前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术后恢复期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波动。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质食物,少量多餐。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能,包括翻身拍背、肢体按摩等方法。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遵医嘱逐步调整脱水药物用量。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康复训练需坚持3-6个月,配合针灸、高压氧等辅助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