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本,什么是本
中医所说的“本”通常指疾病的根本原因或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包括体质偏颇、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核心问题。
1、体质偏颇
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个体特征,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等九种基本类型。体质偏颇可能导致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如阳虚体质者易患寒性疾病。调理体质需通过辨证施治,例如气虚体质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阳虚体质可选用金匮肾气丸调理,同时配合饮食起居的长期调整。
2、气血失调
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滞、气虚、血瘀、血虚等状态均属气血失调。气滞可表现为胁肋胀痛,血瘀常见舌质紫暗,需分别采用行气活血法,如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汤调理。临床可见于慢性疼痛、月经不调等疾病,需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综合干预。
3、脏腑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是健康基础,如肝主疏泄、肾主藏精等。肝郁脾虚可见脘腹胀满,心肾不交可致失眠多梦,需针对脏腑关系用药,如逍遥散调和肝脾,交泰丸交通心肾。脏腑功能紊乱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睡眠障碍等慢性病,需长期调理而非单纯控制症状。
4、阴阳失衡
阴阳代表人体对立统一的生理状态,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虚火旺可见潮热盗汗,需用六味地黄丸滋阴;阳虚水泛可致水肿畏寒,宜选真武汤温阳。这种根本性失衡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需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5、病邪伏留
外感病邪未彻底清除可能伏留体内转化为慢性病变,如风湿邪滞留关节导致痹证,需用独活寄生汤祛风除湿。伏邪理论解释部分疾病反复发作的特性,治疗需透邪外出而非单纯抑制症状,涉及慢性感染、过敏性疾病等多种病理过程。
中医治本强调通过四诊合参辨识疾病本质,采用中药、针灸等疗法调整内在平衡,同时注重情志调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生活干预。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系统调理,避免自行用药,体质调理通常需要3-6个月周期,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调整方案,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导引术有助于巩固疗效。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