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毛囊炎
脂溢性皮炎与毛囊炎是两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的红斑、鳞屑伴瘙痒,毛囊炎则是毛囊周围的红肿、疼痛性脓疱。两者可能由马拉色菌感染、细菌感染、皮脂分泌异常等因素引起,需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1、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多发生在头皮、面部T区等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表面覆盖油腻性鳞屑,可能伴随轻度瘙痒。马拉色菌过度繁殖、皮脂分泌旺盛、免疫功能异常是常见诱因。治疗可选用酮康唑洗剂清洗患处,或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严重时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日常需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2、毛囊炎
毛囊炎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或脓疱为特征,常见于头皮、胡须区等毛发密集处,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能形成黄色脓头。治疗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者需口服头孢氨苄胶囊。反复发作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挤压病灶。
3、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通常呈对称性分布,鳞屑油腻且无毛囊一致性;毛囊炎则为孤立性脓疱,与毛囊开口一致。前者真菌镜检可能发现马拉色菌,后者脓液培养可检出细菌。皮肤镜检查有助于区分两者,必要时需行病理活检。
4、并发症
脂溢性皮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或引发脂溢性脱发;毛囊炎严重时可发展为疖、痈或蜂窝织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深部软组织感染,需警惕发热等全身症状。长期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可能导致局部瘢痕性秃发。
5、日常护理
两者均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控制油脂摄入。选择无皂基清洁产品,水温不宜过高。脂溢性皮炎患者可每周使用2-3次二硫化硒洗剂,毛囊炎患者剃须时注意消毒器具。保证充足睡眠,调节精神压力有助于病情控制。
脂溢性皮炎与毛囊炎患者应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或头盔。症状加重或持续不愈时需及时就医,不可自行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对皮肤屏障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