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您了解多少
大肠息肉是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良性肿物,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类型,部分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1、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通常与慢性肠道炎症有关,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长期刺激导致。这类息肉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极少发生癌变。患者可能出现间断性腹痛、黏液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炎症,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必要时通过肠镜下电切术切除息肉。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多数,具有明确癌变倾向。根据病理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较高。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发现后应及时摘除,术后需每3年复查。
3、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直肠部位,属于错构瘤性病变。息肉表面易溃烂出血,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排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多数为单发且不会癌变,可通过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治疗,术后需要保持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刺激创面。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青少年时期即出现数百枚息肉遍布结直肠。患者早期有腹泻、便血症状,40岁前癌变概率极高。需进行全结肠切除手术,术后配合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延缓残留直肠息肉生长,直系亲属应进行基因检测。
5、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体积较小且表面光滑,属于黏膜增生性改变。多与年龄增长、慢性刺激有关,几乎不发生恶变。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腺瘤鉴别。肠镜检查发现后可活检确认性质,较大者可考虑内镜下切除。
预防大肠息肉需保持每日25克以上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50岁起应每5-10年进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岁。术后患者避免剧烈运动1周,观察是否出现便血或发热。发现排便异常、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时须及时复查肠镜。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 1 大肠息肉严重吗?
- 2 大肠息肉严重吗
- 3 什么是大肠息肉
- 4 大肠息肉的特点
- 5 什么是大肠息肉呢?
- 6 大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 7 大肠息肉怎么引起的
- 8 大肠息肉的类型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