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治疗和预防中暑
中暑可通过及时降温、补充电解质、调整活动强度、穿戴防护装备、监测高危人群等方式治疗和预防。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体液流失、散热障碍、基础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及时降温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并用湿毛巾擦拭皮肤,重点冷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可使用风扇或空调辅助降温,但避免直接对着冷风直吹。若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可用冰袋包裹毛巾后置于腹股沟等部位,每10分钟更换一次位置。降温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避免体温骤降导致寒战。
2、补充电解质
饮用含钠钾的电解质溶液如口服补液盐Ⅲ,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纯水导致低钠血症。可自制淡盐水,每500毫升水加1克食盐。西瓜、椰子水等天然饮品也可补充电解质,但糖尿病患需控制摄入量。严重呕吐者需静脉补液,使用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电解质注射液。
3、调整活动强度
高温天气减少10-16点户外活动,劳动时每30分钟休息5分钟。采用间歇性工作模式,重体力作业与轻工作交替进行。运动前2小时饮用500毫升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50毫升。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控制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0%。慢性病患者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4、穿戴防护装备
选择浅色透气棉质衣物,佩戴宽檐帽和UV400太阳镜。使用防晒霜SPF30+以上,每2小时补涂一次。户外工作者可穿戴降温背心或冰巾,选择防滑透气的工装鞋。随身携带喷雾瓶,定期喷洒面部颈部降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衣物阻碍汗液蒸发。
5、监测高危人群
老年人每日测量2次体温,婴幼儿避免包裹过厚。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波动。服用利尿剂、抗组胺药等影响排汗药物者应加强防护。肥胖人群需控制午间活动时间。建立社区互助机制,对独居老人每日进行健康问询。
预防中暑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习惯,夏季保持每日1.5-2升饮水量,饮食增加冬瓜、黄瓜等含水丰富蔬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疲劳,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摄氏度为宜。学习识别中暑先兆如头晕、恶心等症状,随身携带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工作场所应配备急救药箱和降温设备,定期组织防暑知识培训。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送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热射病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