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吐怎么办
小儿发烧吐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小儿发烧吐通常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中耳炎、脑膜炎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
2、调整饮食
呕吐期间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待症状缓解后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避免油腻、高糖及乳制品,少量多餐喂养。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但需缩短单次喂养时间。可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
3、补充水分
每次呕吐后间隔15分钟给予5-1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采用勺喂方式避免快速大量饮水刺激呕吐反射。24小时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计算,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评估脱水程度。
4、观察症状
家长需记录发热峰值、呕吐频率及伴随症状,注意有无嗜睡、抽搐、血便等危重表现。检查皮肤弹性、前囟张力等体征,使用电子体温计每2小时监测体温。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喷射性呕吐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
当患儿出现反复呕吐超过12小时、尿量明显减少、囟门凹陷等脱水体征,或发热伴随颈部强直、皮疹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儿科或急诊科。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等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治疗。
患儿呕吐后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使用温水清洁口腔。恢复期逐渐增加苹果泥、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定期测量体温。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和口服补液盐,避免自行使用止吐药物。若发热反复超过3天或出现新的症状,需再次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