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减少怎么治疗
骨量减少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剂、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骨量减少通常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骨量减少,如牛奶、奶酪、豆腐、西蓝花等。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强化谷物等,促进钙的吸收。避免高盐、高咖啡因饮食,减少钙的排泄。建议每日均衡摄入优质蛋白,维持骨骼健康。
2、补充钙剂
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碳酸钙D3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乳酸钙颗粒等钙补充剂。钙剂需分次服用以提高吸收率,避免与含草酸、植酸的食物同服。长期补钙需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防止过量导致结石或异位钙化。
3、适度运动
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等可刺激骨形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抗阻训练如深蹲、弹力带练习能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避免久坐不动,运动时注意防跌倒,严重骨质疏松者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低冲击运动。
4、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片适用于绝经后女性。甲状旁腺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能促进骨形成。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5、定期监测
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监测骨密度变化,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复查。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血钙磷、骨代谢标志物等指标。记录身高变化和骨折史,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
骨量减少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戒烟限酒,保持适度日晒。居家环境应做好防滑处理,使用辅助工具预防跌倒。合并慢性肾病、甲亢等疾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若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日常可练习太极拳等平衡训练,增强骨骼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