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怎么导致的
贫血可能由铁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失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营养、治疗原发病、输血等方式改善。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
1、铁缺乏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可能与长期偏食、胃肠疾病、月经量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补铁,同时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红细胞生成,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缺乏可能与长期素食、胃肠吸收功能减退、妊娠期需求增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舌炎、手脚麻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甲钴胺片等药物,同时适量食用绿叶蔬菜、蛋类、乳制品等食物。
3、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等慢性疾病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缩短红细胞寿命,导致慢性病性贫血。这类贫血通常伴随原发病症状,如水肿、关节疼痛、消瘦等。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并配合营养支持。
4、遗传性疾病
地中海贫血、镰刀型贫血等遗传性血红蛋白病会导致红细胞结构异常或寿命缩短。这类贫血多从幼年起病,可能伴随黄疸、脾肿大、发育迟缓等症状。治疗以输血和对症支持为主,严重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长期管理。
5、失血
急性外伤、手术、消化道溃疡出血或女性月经过多会导致失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失血可能引发心悸、冷汗、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慢性失血则表现为渐进性乏力。治疗需止血并补充铁剂,严重失血需立即输血,同时查找并处理出血原因。
贫血患者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铁、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适度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重度贫血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服用补血药物。若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