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需要怎么治疗
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具体需根据类型及严重程度决定。常见类型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
1、药物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控制感染,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分泌性中耳炎可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长期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炎。
2、物理治疗
咽鼓管吹张术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通过气压平衡促进积液引流。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急性期耳痛症状。鼓膜按摩有助于恢复鼓膜活动度,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3、鼓膜穿刺
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液并注入糖皮质激素。操作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防止继发感染。
4、鼓室置管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考虑鼓膜切开置管术,留置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6-12个月。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置管脱落。
5、乳突根治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胆脂瘤或骨质破坏时,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术后需持续换药3-6个月,定期耳内镜评估愈合情况,必要时行听力重建手术。
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潜水等增加中耳压力的行为,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急性期可抬高床头30度睡眠促进引流,饮食宜清淡,限制奶制品摄入减少黏液分泌。出现发热、剧烈耳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复诊。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监测听力变化,避免延误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