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怎么引起的
肛瘘可能由肛周脓肿、克罗恩病、结核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症、直肠肛门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分泌物渗出、反复感染等症状。
1、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瘘最常见的病因,多因肛腺感染导致。当肛腺阻塞后,细菌繁殖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可能形成肛瘘。患者常伴有肛门剧烈疼痛、发热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切开引流。
2、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属于炎症性肠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包括肛门。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需手术处理并发症。
3、结核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肛门直肠区域可能导致结核性肛瘘。这类肛瘘通常病程较长,可能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确诊需进行病理检查,治疗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
4、外伤或手术并发症
肛门直肠区域的外伤或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肛瘘形成,如痔疮手术、肛门镜检查等医疗操作损伤肛管。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肛门疼痛加重、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治疗需根据情况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修复。
5、直肠肛门恶性肿瘤
少数情况下,肛门直肠的恶性肿瘤可能侵蚀周围组织形成肛瘘。患者可能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肿瘤相关表现。确诊需依靠肠镜和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
肛瘘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避免用力擦拭。饮食上宜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西蓝花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时可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出现肛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肛瘘容易复发,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