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以后要注意什么
骨折后需注意固定制动、营养补充、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及定期复查。骨折的恢复过程涉及骨骼愈合、功能重建和整体健康管理,需综合医学干预与生活护理。
1、固定制动
骨折后需立即通过石膏、支具或外固定器限制患肢活动,避免骨折端移位。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建议卧床时抬高患肢。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差异较大,例如桡骨远端骨折通常需4-6周,而股骨颈骨折可能需12周以上。固定期间禁止负重或剧烈运动,但需保持未固定关节的适度活动。
2、营养补充
每日需摄入足量钙质和维生素D,钙可通过牛奶、豆腐、绿叶蔬菜等食物获取,维生素D需配合适量日晒或补充剂。同时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骨痂形成,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帮助胶原蛋白合成。避免高盐、咖啡因及酒精摄入,这些物质可能抑制钙吸收或加速骨质流失。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性训练。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如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期加入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力;后期逐步过渡到抗阻运动和平衡训练。康复过程中出现肿胀或疼痛需立即暂停并冰敷,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应就医。
4、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深呼吸练习减少肺部感染风险。观察患肢末梢颜色、温度和感觉,异常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损伤。高龄患者尤其需警惕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统感染,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
5、定期复查
骨折后1周、4周、12周需拍摄X线片评估愈合进度,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儿童骨折复查频率更高,因其骨骼生长快且可能出现骨骨骺损伤。若复查显示愈合不良,可能需要超声波骨折治疗仪辅助或手术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
骨折恢复期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乳制品、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康复训练应遵循无痛原则,从每天10分钟逐步延长至30分钟。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水肿,外出活动使用拐杖分散负重。警惕异常发热、持续疼痛或伤口渗液,这些可能是感染或内固定失效的信号。心理上避免焦虑情绪,骨折完全愈合通常需3-6个月,复杂骨折可能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