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要注意什么
骨折患者需注意制动保护、营养补充、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及定期复查。骨折后正确处理可促进愈合,避免二次损伤。
1、制动保护
骨折后需立即固定患肢,避免移动导致断端错位。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平卧并使用夹板临时固定。搬运时应托住骨折上下关节,减少晃动。石膏或支具固定期间禁止自行拆除,若出现皮肤压迫、麻木需及时就医调整。
2、营养补充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蛋白质和矿物质,每日应摄入牛奶、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搭配西蓝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适量补充钙片与维生素D制剂如碳酸钙D3片,但需避免与高草酸食物同服。吸烟饮酒会延缓骨痂形成,恢复期需严格戒除。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装置后需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屈伸为主,后期逐步增加抗阻练习。下肢骨折患者可借助助行器进行部分负重训练,上肢骨折可进行抓握力锻炼。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适合初期康复。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持续疼痛为限。
4、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发生。每日进行深呼吸练习和踝泵运动,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开放性骨折患者需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警惕骨髓炎。老年人应加强防跌倒措施,如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需复查X线确认复位情况,之后每4-6周随访观察骨痂生长。若出现固定物松动、异常疼痛或皮肤发绀需立即就诊。儿童骨折愈合较快,但需监测是否有骨骺损伤。糖尿病患者应更频繁检查,避免延迟愈合。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乳制品、豆制品及深海鱼类摄入,避免高盐高糖饮食影响钙质吸收。每日进行医嘱允许范围内的低强度活动,如健侧肢体锻炼或床上抬腿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保持固定装置干燥清洁,洗澡时可用防水护套保护。心理上需避免焦虑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若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感觉异常或发热等症状,须立即联系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