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的病原体
小儿麻痹的病原体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1型、2型和3型三个血清型,其中1型最常见且致病性最强。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感染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尤其是脊髓前角细胞。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后,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少数情况下突破血脑屏障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但对高温、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敏感。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约95%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型,4%-8%出现轻微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仅1%以下病例会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毒通过识别神经元表面的CD155受体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溶解坏死。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我国目前使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预防小儿麻痹需做好个人卫生管理,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婴幼儿应按时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包括2月龄、3月龄、4月龄各接种1剂次基础免疫,4周岁时加强免疫1剂次。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确诊患者应隔离治疗至发病后40天。病毒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饮食卫生,瓜果蔬菜需彻底清洗,饮用水应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