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传染方式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三种方式传染。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感染后可能引发全身多系统损害。
1、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存在于患者的生殖器溃疡、阴道分泌物或精液中,性交过程中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对方体内。一期梅毒硬下疳和二期梅毒扁平湿疣皮损处含有大量病原体,传染性极强。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感染概率,但无法完全避免阴囊、会阴等部位的接触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会发生宫内传播,可能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肝脾肿大、骨膜炎等。分娩时产道接触活动性皮损也可造成新生儿感染。所有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者需立即接受青霉素治疗。
3、血液传播
输入梅毒感染者未经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造成传染,但现代血库严格检测已使该途径罕见。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也可能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新鲜皮损分泌物后,通过手部伤口发生职业暴露感染。
4、间接接触传播
理论上接触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毛巾、衣物等物品可能感染,但该病原体在体外存活时间仅数小时,且需要同时存在皮肤破损,实际发生概率极低。共用餐具、游泳池、马桶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
5、其他特殊途径
器官移植若未进行供体筛查可能传播梅毒。偶见通过接吻传播的报道,需口腔存在活动性黏膜斑或溃疡。医务人员在进行皮损检查、手术操作时应严格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梅毒需坚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多个性伴侣,孕早期必须完成梅毒筛查。出现无痛性生殖器溃疡、全身皮疹等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血清学检测。确诊后需规范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所有性伴侣应同时接受筛查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接触直至医生确认治愈,并定期随访血清学指标2-3年。日常生活中保持患处清洁干燥,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