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正确治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方式治疗。糖尿病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胰岛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自身免疫损伤等原因引起。
1、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等粗粮,搭配西蓝花、菠菜等非淀粉类蔬菜。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不超过30%。可采用分餐制,将三餐主食分配到五至六餐,避免单次摄入过多糖分。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限制油炸食品及含糖饮料。
2、运动干预
规律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每周2-3次抗阻训练。运动时间宜安排在餐后1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若血糖超过13.9mmol/L或存在酮症应暂停运动。合并视网膜病变者需避免剧烈跳跃运动,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选择游泳等低冲击运动。
3、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监测4-7次,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每周监测2-4次。监测时段应覆盖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使用血糖仪时需定期校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连续观察血糖波动趋势,特别适用于血糖波动大或无症状低血糖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检测一次,理想控制目标为低于7%。
4、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肠溶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二甲双胍作为一线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注射液能延缓胃排空并促进胰岛素分泌,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片通过增加尿糖排泄降糖。联合用药时需注意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互补,避免同类药物叠加使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5、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胰岛素替代治疗,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可维持空腹血糖平稳,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控制餐后血糖波动。胰岛素泵治疗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适用于血糖波动大的脆性糖尿病。注射部位应轮换避免脂肪增生,注射后需按时进餐防止低血糖。新型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更好匹配餐后血糖峰值。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长期规范的疾病管理计划,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有助于稳定血糖,戒烟限酒可减少血管并发症风险。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及足部神经评估,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及周围神经病变。学习识别低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随身携带糖果应急。保持乐观心态,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掌握自我管理技能,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