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骨裂注意事项有什么
脚后跟骨裂需要注意制动休息、合理饮食、规范治疗、定期复查及预防并发症。脚后跟骨裂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需结合损伤程度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1、制动休息
脚后跟骨裂后需立即停止负重活动,避免患肢受力加重损伤。建议使用拐杖辅助行走,或佩戴支具固定踝关节。急性期可将患肢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睡眠时在足底垫软枕保持中立位,防止跟腱挛缩。
2、合理饮食
每日补充800-1200毫克钙质,可食用牛奶、豆腐、西蓝花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增加维生素D摄入,如蛋黄、深海鱼类,促进钙吸收。避免饮酒及高盐饮食,减少钙质流失。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2-1.5克,过量可能影响骨骼修复。
3、规范治疗
无移位骨裂可采用石膏固定4-6周,移位性骨折需手术复位内固定。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伴有骨质疏松者可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药物。禁止自行拆除外固定装置。
4、定期复查
固定后1周需拍摄X线片确认骨折对位情况,之后每2-3周复查直至愈合。若出现固定松动、皮肤压疮或持续疼痛,应立即就诊。骨愈合期通常需6-12周,老年患者可能延长至3-6个月。康复期需通过影像学确认骨痂形成后再逐步负重。
5、预防并发症
长期制动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石膏干燥清洁,观察足趾颜色变化,防止压迫性坏死。康复训练从被动关节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避免早期剧烈运动导致二次骨折。
恢复期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踝关节屈伸等康复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选择透气性好的矫形鞋垫分散足底压力,3个月内避免跳跃、奔跑等冲击性运动。冬季注意足部保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若出现行走困难或持续肿胀,需及时复查排除延迟愈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