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讲解白内障是怎么得的
白内障可能由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眼部外伤、代谢性疾病、长期紫外线暴露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视力模糊、眩光敏感、视物重影等症状。白内障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定期眼科检查并做好眼部防护。
1、年龄增长
晶状体蛋白质随年龄增长发生变性,导致透明度下降形成老年性白内障。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物模糊,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日常需避免强光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遵医嘱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延缓进展。
2、遗传因素
先天性白内障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晶状体混浊。可能伴随眼球震颤、斜视等症状,需通过新生儿眼病筛查早期发现。对于影响视力的病例,建议家长及时选择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需长期随访视力发育情况。
3、眼部外伤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导致晶状体囊膜破裂,引发外伤性白内障。常伴有前房积血、虹膜损伤等并发症。急性期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稳定后根据混浊程度决定是否行超声乳化手术,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
4、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晶状体内山梨醇蓄积可诱发代谢性白内障。患者多存在视物变形、屈光状态波动等表现。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配合硫普罗宁片等抗氧化药物,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应优先处理眼底问题。
5、紫外线暴露
长期户外工作未做好防护可能加速晶状体氧化损伤。典型表现为颞侧晶状体楔形混浊,早期可有昼间视力下降。建议佩戴UV400防护镜片,补充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菠菜、羽衣甘蓝,必要时使用卡林优滴眼液改善症状。
日常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强光照射,控制慢性疾病,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裂隙灯检查。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时应尽早就医,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超声乳化手术。术后需遵医嘱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及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眼底情况。
相关推荐
03:37
03:05
02:01
0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