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疗脊柱损伤
脊柱损伤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具体方案需根据损伤类型、程度及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1、卧床休息
轻度脊柱压缩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时,需绝对卧床2-4周以减轻椎体压力。建议使用硬板床,避免翻身时脊柱扭转,期间可通过轴向翻身辅助体位调整。疼痛缓解后逐步开始床上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2、支具固定
稳定性脊柱骨折可选用定制化支具,如胸腰骶矫形器或颈托,通过限制脊柱活动促进愈合。佩戴时间通常为8-12周,需定期调整松紧度并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疼痛,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疼痛时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脊髓损伤者可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但须在损伤后8小时内启用。所有药物均需监测胃肠道及肝肾反应。
4、物理治疗
急性期后采用超短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超声波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通过悬吊训练系统进行渐进式核心肌群强化,配合水中运动减轻脊柱负荷。神经损伤者需低频电刺激维持肌肉张力。
5、手术治疗
不稳定骨折伴神经压迫需行椎管减压术,合并椎体高度丢失超过50%者可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多节段损伤可能需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并定期影像学复查。
脊柱损伤恢复期应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000毫克,维生素D补充400-800IU,适量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避免搬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睡眠时使用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枕头。定期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脊柱稳定性,出现疼痛加重或肢体麻木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