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怎么判定
食物中毒可通过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结合进食史初步判定,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污染、毒素蓄积、化学物质残留等。若出现发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食物中毒的判定需综合症状与饮食史分析。典型症状包括进食后1-48小时内突发恶心呕吐,可能伴随水样腹泻或黏液血便,腹部绞痛多呈阵发性。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致病因素中,细菌性中毒常见于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乳制品,毒素型中毒多见于河豚毒素、霉变甘蔗中的节菱孢毒素。化学性中毒常因农药残留或亚硝酸盐过量引起,表现为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特殊情况下,肉毒杆菌中毒会出现视物模糊、吞咽困难等神经麻痹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辅助确诊,如粪便培养检出致病菌、血液检测发现特定毒素。对于集体发病案例,需追溯共同进食的可疑食物。婴幼儿、孕妇及免疫缺陷者出现持续呕吐或腹泻超过12小时,或出现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时,应警惕电解质紊乱风险。部分毒蕈中毒存在6-24小时假愈期,需密切观察后续肝肾损伤表现。
预防食物中毒需注意食材新鲜度,生熟食品分开处理,肉类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剩余食物冷藏不超过2天,食用前充分复热。出现轻微症状时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使用止泻药延缓毒素排出。日常定期清洁冰箱,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防止创伤弧菌感染。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食用野生蘑菇、河豚等高风险食材。若同餐者多人出现相似症状,应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并保留食物样本备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