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杆菌的名词解释
胃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于人类胃黏膜表面,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胃幽门螺杆菌呈螺旋形或弧形,具有多根鞭毛结构,能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并附着于上皮细胞。该菌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以维持生存环境,同时可产生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致病因子。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部分感染者可能长期无症状。诊断方法包括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胃镜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根除治疗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
预防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定期消毒餐具。感染者应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治疗后4-8周需复查确认根除效果。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胃肠菌群平衡。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时,建议共同筛查并采取分餐制,降低交叉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