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什么特点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主要表现为椎体高度降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可能伴随驼背畸形或神经压迫症状。该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引起,常见于胸腰椎交界处。
1、椎体变形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最典型的特点是椎体前缘或整体高度降低,X线可见椎体呈楔形或双凹形改变。这种变形可能单发或多发,常见于胸11至腰2椎体,与脊柱生理曲度转折部位受力较大有关。椎体变形程度与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即可诱发。
2、疼痛特点
急性期表现为突发剧烈腰背痛,体位改变时加重,平卧休息可缓解。慢性期转为持续性钝痛,可能放射至肋间或腹部。疼痛区域与骨折椎体节段对应,叩击棘突可诱发局部压痛。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
3、功能受限
患者常因疼痛主动限制脊柱活动,出现起床困难、翻身障碍等症状。严重者无法完成坐立转换等日常动作,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多发骨折可能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胸廓容积缩小影响呼吸功能。
4、继发改变
骨折椎体周围可能形成血肿或骨痂,压迫神经根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脊柱序列改变可加速邻近椎间盘退变,增加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严重后凸畸形会导致重心前移,增加跌倒概率形成恶性循环。
5、影像特征
X线可见椎体终板凹陷、骨小梁稀疏等骨质疏松表现,MRI可显示骨髓水肿鉴别新鲜骨折。CT能清晰显示椎体后壁是否完整,对判断神经压迫风险有重要价值。骨密度检查通常提示T值≤-2.5,但部分患者骨密度与骨折严重程度不完全平行。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避免搬运重物、突然扭转等动作,日常使用助行器预防跌倒。建议增加富含钙质的乳制品、深绿色蔬菜摄入,配合适度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疼痛缓解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穿戴支具时需注意每天脱卸进行皮肤护理。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规范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对多发骨折或神经压迫患者需评估椎体成形术等介入治疗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