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会得热射病
热射病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剧烈运动时,主要有体温调节障碍、环境温度过高、高强度体力活动、基础疾病影响、药物因素等原因。
1、体温调节障碍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时,汗腺分泌减少导致散热能力下降。常见于老年人、婴幼儿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伴随皮肤干燥、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部位。
2、环境温度过高
环境温度超过32摄氏度且湿度大于60%时,汗液蒸发散热效率显著降低。多见于密闭高温车间、未通风的室内或夏季户外长时间作业,易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建议每小时补充500毫升含电解质饮料。
3、高强度体力活动
持续剧烈运动产热量可达安静时的10-15倍,常见于运动员、消防员等职业人群。典型表现为肌肉痉挛、心动过速,核心体温可迅速升至40摄氏度以上。应立即停止活动并采用冰水浸浴降温。
4、基础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代谢率增高,散热代偿能力不足。可能突发谵妄、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超过50%。这类人群夏季应避免外出,室内保持26摄氏度以下。
5、药物因素
抗胆碱能药、利尿剂等药物会抑制排汗功能,β受体阻滞剂影响血管扩张。服药期间出现头痛、烦躁等症状需警惕,建议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预防热射病需保持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穿着浅色透气衣物,避免11-15点高温时段外出。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到空调环境,用凉水擦拭身体。有慢性病史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夏季可准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 workplaces应设置轮休制度,提供盐汽水等防暑饮料,配备工业用喷雾风扇等降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