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后会怎么样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通常可获得显著症状改善,但需长期抗凝治疗并定期复查。术后恢复情况与瓣膜类型、基础疾病控制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机械瓣膜置换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在目标范围,避免血栓或出血风险。生物瓣膜虽无须长期抗凝,但使用寿命较短,可能需二次手术。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需在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康复期需逐步恢复体力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瓣膜功能及心脏结构变化。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为持续发热、新发杂音或栓塞症状,需紧急抗生素治疗。抗凝过度可能导致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抗凝不足则可能引发瓣膜血栓。生物瓣膜衰败通常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加重或心力衰竭症状再现。合并冠状动脉疾病者术后仍需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妊娠期女性需调整抗凝方案,避免胎儿畸形风险。
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限制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注意口腔卫生,进行牙科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或黑便等出血倾向时,应及时检测凝血功能。保持情绪稳定,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引发头晕。定期监测血压,控制收缩压在90-140毫米汞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