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详情介绍
溶血性黄疸是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引发的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溶血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贫血等,需通过血常规、胆红素检测等明确诊断。
溶血性黄疸的发生与红细胞寿命缩短直接相关。当红细胞因遗传缺陷、免疫攻击或感染等因素被大量破坏时,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肝脏无法及时将其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并沉积在皮肤、黏膜等组织。典型症状包括巩膜和皮肤呈现柠檬黄色,尿液呈浓茶色,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等溶血反应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常见病因,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免疫性溶血。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且进展迅速,可能伴随肝脾肿大。成人患者多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温抗体或冷抗体异常攻击红细胞导致破坏。其他原因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引起的急性溶血、疟疾感染、输血反应等。严重溶血时可出现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损伤。
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胆红素检测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抗人球蛋白试验有助于确诊免疫性溶血。对于新生儿溶血病,产前母体抗体筛查和产后脐血检测具有重要价值。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轻症可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代谢,重症需换血疗法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G6PD缺乏症患者禁食蚕豆及氧化性药物。保持充足水分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胆红素水平。新生儿需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出现嗜睡、拒奶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成人患者若出现酱油色尿或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急性肾损伤,须立即医疗干预。合理饮食搭配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贫血状态。
相关推荐
03:06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 2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
- 3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 4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呢?
- 5 为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 6 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 7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有哪些
- 8 什么是abo溶血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