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和黏膜组织,具有潜伏期长、致残率高等特点。
麻风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飞沫或长期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5年。早期表现为皮肤出现边界不清的浅色或红色斑块,伴有局部感觉减退或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眉毛脱落、面部结节、手足畸形等特征性改变。周围神经受累会导致肌肉萎缩、爪形手等永久性残疾。该病在湿热地区更易流行,但通过规范的多药物联合治疗可完全治愈。
麻风病分为少菌型和多菌型两类。少菌型患者皮肤损害较少,传染性较低;多菌型患者皮损广泛,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菌,传染性较强。未及时治疗的多菌型患者可能出现狮面、鞍鼻等严重畸形。我国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三联疗法,疗程为6-24个月。
预防麻风病需避免与未经治疗的传染期患者密切接触,注意个人卫生防护。患者应坚持完成全程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神经功能。康复期需进行功能锻炼预防残疾,家属应配合做好心理疏导。社区应消除对治愈患者的歧视,我国已基本消除麻风病危害,但仍需保持监测警惕。出现不明原因皮肤麻木或斑块时应及时到皮肤科或传染病科就诊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