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崴了怎么判断骨折
脚踝崴伤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肿胀程度、疼痛特点、活动受限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主要观察点有局部畸形、骨擦感、无法承重行走、X线或CT显示骨折线等。
脚踝崴伤后若出现局部明显畸形如脚踝向内或向外异常偏斜,可能提示骨折。触摸时感知骨头碎片摩擦的骨擦感是骨折的特异性表现。伤后立即出现剧烈疼痛且持续加重,按压踝关节特定骨点如内外踝时疼痛尖锐,需高度警惕骨折。尝试站立或行走时因疼痛完全无法承重,或勉强行走时步态异常如跛行,可能与骨折相关。普通X线片可显示大多数踝关节骨折,但对于隐匿性骨折需通过CT进一步确诊。
部分踝关节扭伤也可能出现严重肿胀和淤青,但肿胀通常在伤后24-48小时达到高峰,而骨折肿胀进展更快且程度更重。扭伤疼痛多集中在韧带区域,骨折疼痛则定位在骨性结构。踝关节扭伤后仍可部分承重,但可能因韧带损伤出现关节不稳感。若伤后5-7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即使初期X线阴性也需复查排除应力性骨折。
脚踝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采用冰敷减轻肿胀,使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但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建议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减少患肢负重,穿戴护踝支具提供稳定性。若出现皮肤苍白、麻木或疼痛加剧等缺血表现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间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2周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开始踝关节稳定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