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出血、规范用药、定期监测血常规及保持营养均衡。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需从生活护理、医疗干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1、预防感染
患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每日通风消毒,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人群。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掩盖病情。
2、避免出血
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风险,患者应使用电动剃须刀替代刀片,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刷牙选用特软毛牙刷,禁食坚硬带刺食物。鼻腔干燥时可涂抹凡士林,出现牙龈出血或皮肤瘀斑需立即就医检查血小板计数。
3、规范用药
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抑制剂或促造血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服用环孢素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与葡萄柚同食影响代谢。出现头痛、震颤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复诊评估。
4、定期监测
每周需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治疗期间每1-3个月进行骨髓穿刺评估造血功能。输血依赖患者应记录输血间隔时间,出现输血频率增加提示病情进展,需调整治疗方案。
5、营养支持
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适量进食鸡蛋、鱼肉等易消化高蛋白食物。贫血严重者可配合红衣补血口服液等补血制剂,避免饮用浓茶影响铁吸收。烹饪食物需彻底加热,禁食生冷海鲜以防肠道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夏季避免暴晒。家属应协助记录体温、出血倾向等变化,陪同定期复诊。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避免接触苯类化合物等骨髓抑制物,妊娠期患者需与血液科、产科医生共同制定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