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怎样治疗
药物性耳聋可通过停用耳毒性药物、营养神经治疗、高压氧治疗、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方式干预。药物性耳聋通常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铂类化疗药物、利尿剂、抗疟药、水杨酸盐等药物损伤耳蜗或听神经引起。
1、停用耳毒性药物
立即停用导致听力损伤的药物是首要措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链霉素注射液,以及顺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或更换替代药物。若必须继续使用,需监测血药浓度并定期进行纯音测听检查。
2、营养神经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胞磷胆碱钠胶囊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听神经修复。辅酶Q10软胶囊可能改善耳蜗线粒体功能,银杏叶提取物片有助于增加内耳微循环。需持续治疗3-6个月,配合电测听评估疗效。
3、高压氧治疗
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可提高内耳氧分压,减轻毛细胞损伤。每次治疗压力为2-2.5个大气压,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对突发性耳聋合并药物性损伤者效果较显著,但禁用于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4、佩戴助听器
对遗留轻中度听力损失者,可验配数字编程助听器。开放耳式助听器适合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患者,耳内式助听器适用于平坦型听力曲线。需每3-6个月调试参数,配合听觉训练改善言语识别率。
5、人工耳蜗植入
对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且助听器无效者,可评估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术后需进行1-2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儿童患者建议在语言发育关键期前完成植入。需排除听神经发育不良等禁忌证。
药物性耳聋患者应避免接触噪声环境,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听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及镁锌等微量元素,适度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如平衡操。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时及时就诊,不可自行服用耳毒性药物。儿童患者家长需特别关注其语言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专业语言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