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与血栓形成的区别
心肌梗死与血栓形成是两种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主要由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血栓形成则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栓子。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
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细胞因持续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典型症状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冷汗及濒死感。心电图可显示ST段抬高或压低,心肌酶谱如肌钙蛋白显著升高。治疗需紧急再灌注,包括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动脉或静脉系统,机制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及高凝状态。动脉血栓常见于心房颤动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局部缺血如肢体疼痛或脑卒中症状。静脉血栓多见于深静脉,可能引发肺栓塞。抗凝治疗是核心措施,如利伐沙班片、华法林钠片,严重时需手术取栓。血栓形成不直接导致心肌坏死,但冠状动脉血栓可继发心肌梗死。
预防心肌梗死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应避免久坐,术后尽早活动,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两者均需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出现胸痛或肢体肿胀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日常饮食宜低盐低脂,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