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从何而来
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来源于口腔-口腔传播、粪-口传播、污染食物或水源接触等途径。感染可能与共用餐具、不良卫生习惯、生食未洗净食材等因素有关。
1、口腔-口腔传播
家庭成员间共用餐具、水杯或咀嚼喂食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传播。该细菌可在牙菌斑中存活,通过唾液直接接触感染。建议分餐制并使用公筷,避免婴幼儿口对口喂食。
2、粪-口传播
接触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洗手,或食用被污染水源灌溉的生鲜蔬菜可能导致感染。幽门螺杆菌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日,农村地区露天厕所使用后未规范洗手风险较高。
3、污染食物传播
生食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可能携带细菌。生鱼片、半熟肉类等食物处理过程中交叉污染也是潜在传播途径。建议食物充分加热至70摄氏度以上。
4、医源性感染
胃镜检查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交叉感染。正规医疗机构通常采用标准清洗消毒流程,但消毒不达标的小诊所风险较高。接受侵入性检查应选择合规医疗机构。
5、母婴垂直传播
母亲通过产道分泌物或哺乳过程可能将细菌传染给新生儿。孕期感染未治疗者分娩后,婴儿感染概率可能提升。建议孕前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与根治治疗。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肉类食物彻底煮熟,餐前便后规范洗手。家庭成员确诊感染后应进行分餐,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出现反复上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时,建议及时进行碳13/14呼气试验检测。感染者需遵医嘱规范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联合治疗,完成疗程后复查确认根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