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内耳道炎症
内耳道炎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局部清洁护理、镇痛消炎、物理治疗及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内耳道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外伤刺激、免疫异常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因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内耳道炎症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真菌感染则需应用氟康唑胶囊或伊曲康唑胶囊。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
2、局部清洁护理
使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耳道,清除脓性分泌物。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禁止自行掏耳,棉签仅用于清洁耳廓,避免将病原体推入深部。
3、镇痛消炎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对乙酰氨基酚片。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兼具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若伴随发热需进行血常规检查排除全身感染。
4、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红外线照射有助于减轻肿胀,每日1次,每次15分钟。治疗期间需保护眼睛免受辐射损伤。
5、手术引流
形成耳道脓肿时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严重骨质破坏者可能需乳突根治术。术后每日换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继发感染。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创面愈合。
治疗期间应避免游泳、乘坐飞机等可能加重耳压差的活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限制辛辣刺激食物。睡眠时患耳朝上,防止分泌物滞留。恢复期可进行耳周轻柔按摩促进淋巴回流,但急性期禁止热敷。若出现听力下降、眩晕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复诊,警惕颅内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