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原因
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原因有风湿热、退行性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瓣膜畸形和缺血性心脏病等。
1、风湿热
风湿热是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病因,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该病可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造成瓣膜增厚、粘连及钙化。典型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心悸。治疗需长期使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复发,严重瓣膜损害需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术。
2、退行性变
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多累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与年龄相关的胶原纤维断裂、钙盐沉积有关。患者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心绞痛、晕厥等症状。轻度病变可观察随访,重度狭窄需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日常需控制血压和血脂,延缓病变进展。
3、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感染瓣膜后形成赘生物,可破坏瓣叶结构导致关闭不全。常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变化、栓塞现象。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疗程4-6周。合并心力衰竭或瓣周脓肿需手术干预。
4、先天性瓣膜畸形
包括二叶式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狭窄等出生时即存在的结构异常。儿童期可能无症状,成年后逐渐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叶式主动脉瓣易继发感染或加速退变,需定期超声随访。严重肺动脉瓣狭窄需行球囊扩张术,部分病例需使用地高辛片改善心功能。
5、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导致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时可引发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期表现为突发肺水肿、心源性休克,需紧急使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减轻心脏负荷。慢性缺血性瓣膜病与冠状动脉血流长期不足有关,需血运重建联合瓣膜手术。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
心脏瓣膜病患者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瓣膜功能变化。日常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度进行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注意口腔卫生,进行牙科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出现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心功能恶化表现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