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导致的继发性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瓣膜病变等。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免疫异常、炎症因子损伤等因素有关,需通过抗风湿治疗及心脏保护措施干预。
1、心包炎
类风湿性心脏病常累及心包,引发心包积液或心包增厚。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治疗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心包穿刺引流。合并感染时可联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抗感染。
2、心肌炎
心肌受累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及收缩功能下降,表现为心悸、乏力。心电图可见ST-T改变,超声显示心室壁运动减弱。治疗需应用甲氨蝶呤片抑制免疫反应,辅以辅酶Q10胶囊营养心肌。急性期需限制活动量。
3、瓣膜病变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最易受累,出现瓣膜增厚、关闭不全。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晚期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轻症可用雷公藤多苷片调节免疫,重症需行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术后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抗凝。
4、传导系统异常
炎症浸润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心动过缓或晕厥。动态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严重者需安装心脏起搏器。药物治疗可选用醋酸泼尼松片减轻水肿压迫,联合环孢素软胶囊调节免疫。
5、冠状动脉炎
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显示血管壁增厚狭窄,需使用托珠单抗注射液控制血管炎,必要时行冠脉支架植入。需密切监测肌钙蛋白水平。
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炎症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及寒冷刺激。饮食应选择低盐、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胸肉,限制动物内脏摄入。日常可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保持关节保暖。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