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怎么治疗
炎症性肠病可通过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炎症性肠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刺激、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轻中度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等控制炎症,重度或激素无效者需使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等生物制剂。急性发作期可能联合蒙脱石散缓解腹泻。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
2、营养支持
贫血患者需补充琥珀酸亚铁片,低蛋白血症者使用肠内营养粉剂。活动期推荐低渣饮食,缓解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严重营养不良时需短期肠外营养支持。
3、手术治疗
出现肠穿孔、大出血或癌变时需行肠段切除术。顽固性结肠炎可考虑全结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需长期随访预防储袋炎。
4、心理干预
焦虑抑郁患者需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联合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建立患者互助小组有助于改善疾病应对能力。
5、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可降低复发风险,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缓解期推荐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诱发症状的食物。
炎症性肠病患者日常应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注意腹部保暖,腹泻后及时补充电解质。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体重持续下降、夜间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保持乐观心态,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