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部位容易骨折
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主要有肋骨、腕部、髋部、脊柱和踝关节等。这些部位因结构特点或受力方式更易在外伤时发生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1、肋骨
肋骨骨折在胸部外伤中最为常见,多由直接暴力或挤压伤导致。由于肋骨呈弧形且相对薄弱,在车祸、坠落等事故中容易发生单根或多根骨折。典型表现为呼吸时剧烈疼痛,可能伴随血气胸等并发症。治疗需根据骨折程度选择胸带固定或手术内固定。
2、腕部
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跌倒时手掌撑地,因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临床可见腕关节肿胀畸形,呈餐叉样外观。需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严重移位者需克氏针内固定。康复期需加强手指活动预防僵硬。
3、髋部
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轻微跌倒,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患者会出现患肢缩短外旋畸形,无法站立行走。根据骨折类型可选择空心钉内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需早期康复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
4、脊柱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由高处坠落或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在垂直压力下发生塌陷。表现为腰背剧痛伴活动受限,严重者可损伤脊髓导致截瘫。轻度骨折可通过卧床支具保守治疗,严重者需椎体成形术恢复高度。
5、踝关节
踝部骨折常因扭伤时足部强力内翻或外翻造成,多为内外踝双骨折。局部迅速肿胀淤血,无法负重行走。稳定性骨折可用石膏固定,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需钢板螺钉精确复位。
预防骨折需注意补钙和维生素D维持骨密度,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日常生活中避免湿滑环境跌倒风险,运动时做好防护措施。发生骨折后应立即制动患肢,用夹板临时固定后及时就医,避免随意移动导致二次损伤。康复期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配合物理治疗促进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