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内科
病毒性流感一般7-14天能好,实际恢复时间受到年龄、免疫状态、并发症、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和老年人恢复期较长,可能与免疫功能较弱有关,建议加强营养支持与休...
病毒性流感可能出现流鼻涕症状,典型表现包括鼻塞、流涕、咽痛、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卡他症状、进展期全身反应、恢复期残余症状三个阶段。
发病初期以鼻咽...
病毒性流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扩散。
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毒飞沫被他人吸入可导致感染,建议佩戴口罩并保持社...
病毒性流感反复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液支持、对症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病毒持续复制、继发感染、免疫反应过度、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体温低于38.5℃时建...
病毒性流感可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抗病毒药物,也可配合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缓解症状。
奥司他韦能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适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扎那米...
病毒性急性支气管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扩散。
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建议佩...
病毒性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数属于轻中度疾病,通常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常见于既往体健者,喘息症状多在1周内缓解,可通...
病毒性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致病病毒、症状严重程度、传播范围及并发症风险四个方面。
病毒性感冒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甲...
病毒性肺炎引起呕吐可通过补液防脱水、调整饮食、对症止吐、治疗原发病等方式缓解。呕吐通常由病毒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继发细菌感染、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
频繁呕吐易...
病毒性肺炎不是流感,两者属于不同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肺炎主要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引起,而流感特指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包...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使用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期间可以适度自慰,但需避免过度摩擦或刺激用药部位,防止药物流失或局部黏膜损伤。
剧烈动作可能导致凝胶从黏膜脱落,降低局部药物浓度,建议动作轻柔并减少频次。
用药期间生殖器黏膜可能因药物作用更脆弱,过度摩擦易引发红肿或微小裂伤,需保持适度清洁。
若存在HPV等病毒感染,频繁刺激可能影响病灶愈合,建议治疗后复查确认恢复情况。
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灼热感等不适,自慰可能加重症状,需根据实际反应调整行为。
治疗期间建议穿着宽松棉质内衣,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产品,如出现持续不适需及时复诊评估。
水痘患者适宜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养,高温环境可能加重瘙痒和不适。环境选择需考虑皮肤舒适度、汗液刺激、继发感染风险、体温调节等因素。
凉爽环境有助于缓解水痘皮疹的灼热感和瘙痒,高温可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加重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氯雷他定片、阿昔洛韦乳膏缓解不适。
炎热环境易导致出汗,汗液盐分可能刺激破损疱疹引发刺痛。家长需保持儿童患处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医用冷敷贴或硼酸溶液湿敷。
高温高湿环境可能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滋生概率。出现脓疱或发热时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颗粒等抗感染药物。
水痘患儿可能出现低热,凉爽环境有助于体温平衡。家长需避免过度包裹,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
患病期间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室内26℃左右,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后及时涂抹医用保湿剂,避免抓挠导致瘢痕形成。
肝功能检查通常包括抽血化验、影像学检查和医生问诊评估,具体项目主要有肝功能五项、肝脏超声、凝血功能检测、肝炎病毒筛查。
需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可反映肝细胞损伤及代谢功能。建议检查前3天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
肝脏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判断是否存在脂肪肝、肝硬化等病变。必要时需配合CT或MRI进一步确诊。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评估肝脏合成功能,严重肝病会导致凝血异常。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服用抗凝药物。
针对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感染。若结果为阳性需完善病毒载量检测。
检查前保持8小时空腹,避免剧烈运动,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抽血,携带既往检查报告供医生参考对比。
绦虫病通常无法自愈,需通过药物驱虫治疗彻底清除寄生虫。绦虫感染可能由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接触污染源、卫生条件差或免疫低下等因素引起。
生食或半熟牛肉、猪肉可能携带绦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发育为成虫。建议彻底加热肉类至中心温度超过60摄氏度,避免食用生腌、风干肉制品。
接触含虫卵的粪便或污染水源可能导致感染。饭前便后需用肥皂洗手,蔬菜水果应充分清洗,饮用水需煮沸或过滤。
生活环境存在人畜共居或粪便污染时易传播虫卵。需定期消毒厕所,避免粪便直接用作肥料,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
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感染。此类人群应避免高风险饮食,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
确诊绦虫病后需遵医嘱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虫药,治疗期间避免摄入高脂饮食,家庭成员应同步检查。治疗后需复查粪便确认虫体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