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内科 > 内分泌代谢科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2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胃疼连着后背疼打嗝之后缓解可能与胃食管反流、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因素有关。胃食管反流时胃酸刺激食管和胃部,可能放射至后背,打嗝可暂时缓解胃内压力;胃炎或溃疡导致的胃黏膜损伤也可能引发牵涉性后背疼痛,打嗝能短暂减轻胃胀不适。若症状反复出现,建议就医明确诊断。
1、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流至食管可能刺激神经引发胸骨后及后背疼痛,打嗝可排出部分气体缓解胃内高压。长期反流可能导致食管炎,表现为烧心、反酸。治疗需避免饱餐和睡前进食,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抑酸护胃药物,严重者需胃镜检查排除Barrett食管等病变。
2、慢性胃炎
胃黏膜炎症可能引起上腹隐痛并向背部放射,打嗝后因胃部张力降低而减轻不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是常见诱因,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确诊需通过碳13呼气试验或胃镜,治疗包括枸橼酸铋钾颗粒、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胃黏膜保护剂,合并感染时需抗生素联合治疗。
3、消化性溃疡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可穿透至后背,尤其空腹时加重,打嗝暂时缓解胃部胀气。溃疡深达肌层时可能出血或穿孔,需警惕黑便、呕血。药物选择包括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法莫替丁片等抑酸剂,同时须根除幽门螺杆菌,避免辛辣饮食和过度劳累。
4、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动力紊乱可能导致胃胀、疼痛放射至后背,打嗝后症状减轻。这类情况多与精神压力、饮食不规律相关,通常胃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尝试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配合腹部热敷和少食多餐,避免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
5、胆道疾病
胆囊炎或胆结石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偶伴嗳气后缓解。高脂饮食后易发作,可能合并黄疸、发热。需超声检查确诊,急性期需禁食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慢性病例可考虑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反复发作者可能需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饱或空腹时间过长,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疼痛发作时可尝试热敷上腹部,记录疼痛与饮食、作息的关系以便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若出现持续疼痛、体重下降或呕血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诊排查恶性病变可能。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避免餐后立即剧烈运动。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低回声通常提示血栓处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可能伴有血管内血流信号异常。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等因素有关,需结合临床症状及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超声检查中低回声血栓多提示新鲜血栓,血栓形成时间较短,内部纤维化程度低。此类血栓质地较软,与血管壁黏附不紧密,存在较高脱落风险。急性期血栓通常伴随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及Homans征阳性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浅静脉扩张。超声多普勒可显示血流充盈缺损,挤压试验阳性有助于判断血栓位置及范围。
亚急性期血栓回声逐渐增强,但部分混合性血栓仍可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此时血栓开始机化,与血管壁黏附性增强,脱落风险相对降低。患者症状可能有所缓解,但仍有下肢沉重感、活动后胀痛等表现。超声检查需关注血栓范围变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栓部分再通现象。
建议出现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剧烈运动或按摩患肢。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保持适当水分摄入有助于预防血栓进展。卧床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踝泵运动等康复训练。
不怀孕时一般不会分泌乳汁,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泌乳现象。泌乳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药物影响、垂体病变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原因判断。
正常情况下,女性在未怀孕状态下乳腺不会分泌乳汁。乳汁分泌主要受催乳素调控,妊娠期该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以促进乳腺发育和泌乳准备。若未妊娠时出现泌乳,常见于催乳素水平异常增高的情况。部分抗抑郁药、降压药可能干扰下丘脑对催乳素的抑制功能,导致药物性高催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通过负反馈机制间接引起催乳素升高。
持续泌乳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垂体催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肿瘤,可导致催乳素过度分泌。该肿瘤多为良性,但可能伴随头痛、视力障碍等占位症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催乳素清除障碍也可能出现溢乳。此外,频繁的乳头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途径诱发暂时性泌乳,这种情况通常可自行缓解。
建议出现异常泌乳时及时就医检查,包括血清催乳素测定、垂体MRI等。日常应避免过度刺激乳房,穿着宽松内衣减少摩擦。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平衡,若确诊病理性因素需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和艾滋病人共用一双筷子通常不会传染艾滋病。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染,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握手等不会传播病毒。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存活能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很快失去活性。共用筷子接触到的唾液中含有病毒的量极少,不足以构成感染。病毒传播需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口腔黏膜完整时具有屏障作用。日常社交活动中的接触属于安全行为,包括共用餐具、拥抱、咳嗽或打喷嚏等。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双方口腔均有开放性伤口且发生血液交换,理论上有极低概率存在风险。但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且需要满足伤口新鲜出血、病毒量足够、直接接触等严苛条件。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胃酸能有效灭活病毒。
预防艾滋病应关注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日常接触无需过度担忧,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很重要。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在72小时内使用阻断药物。定期检测是了解自身感染状况的有效方式。
斜视度数可能会增加,具体与病因控制、用眼习惯及治疗干预效果有关。斜视度数变化主要受先天性眼肌发育异常、屈光不正未矫正、神经系统疾病、外伤性眼肌损伤或全身性疾病影响,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轴偏离加重、复视频率上升或代偿性头位更明显。
先天性眼肌发育异常导致的斜视在儿童生长发育期可能随眼眶结构变化而度数加深,需定期复查并配合遮盖疗法或棱镜矫正。未及时矫正的屈光不正会因调节过度诱发调节性内斜视度数进展,需通过散瞳验光配镜联合视觉训练控制。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或颅脑肿瘤可能因支配眼肌的神经功能恶化导致斜视加重,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外伤造成的眼肌瘢痕挛缩或支配神经损伤可能随时间推移出现斜视度数波动,需手术松解粘连或调整肌力。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发的麻痹性斜视可能随血糖控制不佳而度数上升,需内分泌治疗联合三棱镜临时矫正。
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专业视功能检查,建立屈光档案跟踪度数变化。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阅读时保证光线充足,使用双眼前后交替遮盖法缓解视疲劳。若发现斜视突然加重或伴随头痛呕吐,须立即排查颅内病变。对于已佩戴矫正眼镜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调整镜片度数,不可自行停戴。手术治疗后仍需坚持双眼视功能训练,防止因融合功能不足导致度数回退。